想要做一個三部曲的故事,每則都短短的,大約30分鐘以內,用不同的城市當做座標,透過每個城市的某種特質,把當代年輕人的某種孤獨感、疏離感給呈現出來,他們的疏離不全然是因為情感或某種實際關聯,然後就任性地兩手一攤,說:「我沒辦法了!」
不是這樣的。
而是比較偏向於一種冷冷的、在心裡默默決定自己不合作的狀態,但在那種否認對方的情形底下,他還是具有溫度,只是在零度上下來回擺動,如此而已。
現在,第一波的故事已經完成了,名叫《乾淨明亮的一日》,地點在巴黎,是關於一個女人的故事,狀態比較偏向某種「離開、即將不再」的破碎感。
不是這樣的。
而是比較偏向於一種冷冷的、在心裡默默決定自己不合作的狀態,但在那種否認對方的情形底下,他還是具有溫度,只是在零度上下來回擺動,如此而已。
現在,第一波的故事已經完成了,名叫《乾淨明亮的一日》,地點在巴黎,是關於一個女人的故事,狀態比較偏向某種「離開、即將不再」的破碎感。
至於第二個故事的地點,我想要從東京出發,目前的畫面是一個30歲左右的男人,他沒有什麼對也沒有什麼錯,只是面對這個世界有很強烈的無力感,詳細故事我還沒有辦法講清初,可能會從尼克宏比的《往下跳》、或是村上隆、宮藤官九郎、太宰治的小說去尋找更貼近東京的語彙和靈感,可能他想殺人、可能他想每個夜晚都有一炮、可能他其實活得很好但這個男人因為本身個性很靠北,所以就搞成現在這樣子等等。
整體氣溫冷冷的,從他躺在大樓的樓頂、看著城市中的夜空開始敘述,運用幾台映像管電視,組合成一個平臺,鏡面在四周像是萬花筒一樣,反射著影像,層層疊疊,然後故事就從這樣的裝置展開;背景音樂是男生的聲音,我心裡最屬意的曲子,會偏向くるり那種帶點都會感的憂傷搖滾,但又不脫一點男孩與男人之間的頑皮和戲謔,又或者是Echoes的那首《 ZOO》,每次聽到都會覺得心情酸酸的,明明很想對世界大喊說:「你他媽的!」但又很俗仔的溫吞了下去。
我不知道他最後會不會跳下去,我不想,因為如果他這麼做了,就代表我看待未來其實已經失去了希望,雖然創作跟生命本身是兩件事情,但我比較把他們看待成一體兩面,所以我還不想。恩,我還沒有想放棄。
倫敦,會是第三個故事的地點,然後內容的部分就更模糊了,我只淺淺地感受到,那和電子音樂、搖滾樂、性、藥物分不太開,所以聲音上會很強烈,然後敘事的主線應該就會從單人的身上,進展到雙人的故事。他們表面上不太害怕、表面上很喧鬧,但實際上有一個很強烈的東西(不是實際的大卡車或飛機那種)朝向他們襲來,他們一直知道這件事,但他們逃避;他們用派對和狂歡去閃躲實際的問題,但這問題最後還是會出現,躲也躲不掉。恩,是這樣的感覺。現在腦海里的音樂,比較是那些新一派搖滾詩人的歌聲,好比Tom Odell、James Blake、Jake Bugg等等。至於電子的話,我還要再多想想,我希望他能夠帶有很多重的變幻,而不是單一的狂歡節拍。
恩,大概是這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